关于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第20A08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回复
漳农函〔2020〕26号
陆銮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自2017年12月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生态+”高效外向型试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11月,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全国首次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区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一、工作措施成效
我市紧紧围绕先行区的建设目标任务,创新工作举措,大胆先行先试,具体情况如下:
(一)推行绿色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注重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统筹发展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市级农民创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渔业产业园和林业加工园,形成“一区多园”农业发展格局,全市各类园区农业产业年产值超400亿元。全市形成水果、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畜禽、食用菌、林竹、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有8个产业全产业链超百亿元,九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195亿元。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2.2亿元,比增4.0%,增幅居全省设区市第一位。注重推进种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果、菜、茶、菌、花、药材等产业绿色发展行动,果园推广留草覆盖、水果套袋技术。推广杏鲍菇废菌渣栽培蘑菇、草菇以及利用非菌渣生产有机肥技术,推行使用有机肥和菌肥栽培中药材技术。加快不使用化学农药绿色茶园基地建设,茶园实施梯壁留草,套种名贵树木,生态茶园面积达90%以上。全市1487家生猪养殖场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8%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达100%。推进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发展一批封闭式大型循环水养殖基地。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进渔业标准化建设,累计制修订福建省地方渔业标准17个、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渔业标准示范区7个、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4个。注重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果树、蔬菜、菜叶、食用菌和禽畜养殖标准生产基地1664个,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近三年来,省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全市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有效数475个,年产值超过20亿元。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形成漳州水仙花、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诏安青梅等县域特色农业“名片”。全市有涉农驰名商标2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各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著名商标241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156个。
(二)保护治理并举,推进资源环境管控。优化农业发展空间。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特点,全市划分为沿海平原优化发展区、“两江两溪”流域适度发展区和饮用水源地及自然保护区保护发展区。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地力提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创新耕地占补平衡机制。出台《漳州市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化分耕地土壤质量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进行管护。大力推进1112地力提升行动,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加强水资源保护。2018年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和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面积各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8。完成全市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岸线及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规划编制和地下水警戒蓝线划定。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秸秆、农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替代、园留草覆盖栽培、水肥一体化和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技术,2019年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8%和3.5%。全市试点养殖企业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探索出了中药预防、发酵料调控等减量用药模式。全面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开展农膜面源污染治理,2019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农膜量回收率达90.4%。整市推进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全国率先建立病死畜禽第三方工厂化集中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经第三方处理的病死猪占总数的90%以上,全市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达98%。保护和修复湿地、森林、水域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实行前置预核预审制度,严格落实“先补后占”的规定。开展林地占补平衡(延长)改革试点,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推进造林绿化美化,2018-2019年,全市实施造林绿化31.28万亩,完成森林抚育58.66万亩,封山育林29.86万亩。全面落实推进河湖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市已消除劣V类水,开展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全市河流沿线“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
(三)加强整治管理,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和百村富美乡村创建、百村环境整治行动,总结提升的“规划引领、整治先行、突出特色、产业带动”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典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推进厕所革命方面,坚持“实用、便民、美观、环保”的原则,以补建、提档、升级为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省、市级财政给予资金补助的方式推进农村公厕建设。2019年,完成建设乡镇公厕完工47座,农村公厕完工233座。完成2.31万户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任务,实现与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同步推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位于城镇周边的村庄生活污水尽量通过污水管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对于人口集中和位于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宜采取化粪池+无动力或微动力集中处理,人口较少的村庄和分散的农户可采用自建标准三格化粪池就地分散处理,2019年,新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2座。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积极引进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专业化、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农村保洁员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人员和经费保障,推进村庄长效保洁。全市100个乡镇、1658个行政村已全部严格按照“5有标准”,完善村庄垃圾治理常态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四)强化组织保障,推进试验示范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部署,建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列入市对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工作督查通报、绩效考核等协调推进机制。建立了市、县两级国家重要农业资源台账,编制2010年、2013年、2016、2018年重要农业资源评价报告。强化政策配套,出台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方案》和《实施意见》基础上,聘请国内高等院校专家团队高标准编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实施意见》,制定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扶持政策文件,健全农业绿色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人才保障,组织1399名科技特派员挂钩服务1629个行政村,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2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和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覆盖。强化项目建设,把农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列入全市“三抓三比、十项竞赛”重要内容,以财政资金投入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绿色发展中,2018-2019年,全市建设项目285个,完成投资213亿元。充分利用省级生态农业专项资金1250万元,实施29个项目,如芗城的“猪—沼—果”循环农业,龙文和漳浦的生态茶园,东山蔬菜水肥一体化,长泰柑桔果园绿色防控,常山的休闲农业园,台投区的南亚热带果园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等项目,有效提升了现代农业示范水平。强化凝练模式,围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总结出农业绿色发展重点推进“三减量、三利用、三提升”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力推进化肥、农药、抗生素使用减量化,创新性地提出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产品废弃物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地力、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探索推广生态果茶园、蔬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食用菌工厂化循环农业模式、农(水)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农旅产业融合等有漳州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与“一县一品”相对应的“一县一模式”,如平和蜜柚有机肥替代化肥和蜜柚废果资源化利用模式,南靖畜推广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模式,华安生态绿色有机茶园建设技术集成模式。平和县获评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二、存在困难问题
我市在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有的县(市、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思路不够清晰,项目建设积极性不高,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力度不足。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化肥、农药减量化农技推广仍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循环农业发展激励机制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在如何调动社会资源、第三方参与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新。全面反映经济社会价值的农业资源定价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奖惩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等等。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们将吸收陆委员良好的建议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步伐,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强化组织保障。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发挥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各项工作措施,在政策、资金、项目上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要落实地方责任。落实党委政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主体,切实把农业可持续发展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系统推进。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强化配合,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推进平和县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和数字体系。三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努力提高建设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自觉性和主动性。挖掘总结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绿色生态农业知识、政策、做法和典型,进一步扩大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声势和舆论影响。
(二)强化政策配套。一要强化法制保障。围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要求,争取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以及耕地质量保护、农药管理、肥料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田废旧地膜综合治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农业节能减排等出台一批地方法规规章,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二要强化政策扶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完善扶持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重点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一控两减三基本”等重点内容加大投入,向绿色生态主导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倾斜,切实提高大力扶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精准度和资金绩效。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政策和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争取形成项目补助、技术补贴、生态补偿相配套的组合政策,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三要强化投入保障。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领域,构建多元投资体系,推动投资方向由生产领域向生产与生态并重转变。建立各级财政农业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投资重点向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倾斜。
(三)强化典型引领。一要加强项目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对接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有关部门支持政策,在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基地,实施一批农业绿色发展项目。2020年将建设150个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重点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12项任务,抓好一批高标准的“三减量”(减化肥、减农药、减抗生素)、“三利用”(粪污、秸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还包括废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包装物的回收利用)、“三提升”(包括地力提升、水利用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示范项目。二要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利用现有省级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抓好实施一批果菜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无人机专业统防统治、畜禽养殖抗生素替代、无使用农药化肥和生态茶园、畜禽粪污及沼液资源化利用、循环农业、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土壤调理剂等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典型示范引领。要加强示范典型推广,目前部分县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要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范围。三要凝练技术模式。全面梳理整合漳州特色,将漳州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成为“南方红壤丘陵绿色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生态资源保育与高效利用的先行区”“闽南特色的农业三产融合和富美乡村展示区”。构建具有漳州特色的“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的农业绿色模式与技术体系,凝练推广食用菌绿色循环技术集、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集、酸性土壤障碍因子改良修复技术集等三大技术集。着力打造海峡两岸合作、病死畜禽第三方处理循环、林下绿色经济模式等三大模式群。
(四)强化科技支撑。一要加强科技创新。重点推动种业创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学肥料农药减施、高效节水、农田生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气候变化、草原生态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好相关科技项目和工程。二要加强技术指导。建立由农业、林业、渔业、科技及在漳州的省属农业科研校所等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建设专家组,发挥漳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专家技术团队的作用,加强与科研教学单位、专家的密切协作,强化科技攻关,突破解决一批主体迫切、节本增效、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技术和经营体制机制问题。三要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重点学科和人才培训工程,加强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我市的农业教育院校、农民职业教育和海峡两岸新型职业农民交流培训基地等培训渠道和平台,培养农村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积极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用技术培训。
(五)强化机制创新。一要构建监管体系。建立耕地、草原、渔业水域、生物资源、产地环境等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体系,建立以县为基本单元的重要农业资源台账,摸清水、土、气、生等农业资源底数,定期发布农业资源报告,开展农业资源承载力预警。建立农产品绿色生态标准体系,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定期发布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结果。二要建立第三方治理机制。探索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等方面实施第三方处理模式。支持第三方处理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企业提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三要建立农业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将耕地红线、资源利用与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形成奖优罚劣的奖惩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目标责任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领导签署:陈海波
联系电话:2663382
联 系 人:吴文通
漳州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5月18日